本文转自:沈阳晚报
如果在髋关节内长出200多粒砂砾一样的软骨结节游离体会怎样?如果“宿主”是一名19岁的女运动员,又会对刚考入大学的她带来怎样的影响?10月13日,记者获悉,一场精准的微创手术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,这200余枚软骨结节形成的游离体砂砾状物体被逐一清除。目前,年轻女运动员已经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体育训练。
青春困局:被长期忽视的髋关节疼痛
两年来,19岁的运动员王妍(化名)一直被右髋关节隐痛困扰。最初,她只是偶尔感到运动后髋部轻微不适,休息后便可缓解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症状逐渐加重。王妍走路时间一长,髋部就开始酸胀,甚至无法正常活动,上下楼都需要同学搀扶,更不能参与体育训练。这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她来说,不仅遭受着身体上的痛苦,心理压力更是日渐增大。
为了缓解症状,她曾多次就诊,尝试物理康复、药物治疗等多种保守方案,但效果始终不理想。为寻求进一步治疗,在家人的陪伴下,王妍来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——运动医学与关节外科门诊就诊。
张杭州教授在门诊接诊后,细致查体并查阅病历资料,怀疑王妍患上了一种少见的良性关节病。接下来的影像学检查也证实了这一猜测。髋关节的磁共振结果显示,王妍右髋关节腔内弥漫分布大量游离体,考虑为原发性滑膜软骨瘤病。
关节“杀手”:滑膜软骨瘤病形成大量软骨结节
原发性滑膜软骨瘤又是怎样的疾病呢?
原来,这种病是由滑膜软骨化生而引起的,原本平滑的关节滑膜组织异常增生,形成大量砂砾一样的软骨结节,这些结节如藤蔓般带蒂生长,最终脱落形成游离体。这些游离体受关节滑液滋养而逐渐长大,后期发生钙化或骨化。
“以往治疗这类疾病,多采用传统开放手术,需要大范围切开关节囊,不仅创伤大、术后疼痛剧烈,还易引发感染、组织粘连、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。”张杭州教授介绍,考虑到王妍年仅19岁,且为体育专业运动员,对术后恢复速度和关节功能保留要求极高,传统手术方案显然不适合。经过科室专家团队反复研讨,张杭州最终决定采用髋关节镜下游离体取出术。这一技术可降低对肌肉、韧带等周围组织的干扰,具有创伤小、恢复快、瘢痕小、并发症少的显著优势,能最大程度守护患者的关节功能。同时,借助高清关节镜,在可视化条件下进行全方位观察,可有效清理隐藏在深处的游离体,降低残留风险。
精准攻坚:两小时移除200余枚游离体

手术前,张杭州教授团队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,制定了“持续牵引+高清镜下探查+精准移除”的个性化手术方案。
手术过程中,张杭州团队首先为王妍建立髋关节持续牵引,创造足够的操作空间。随后,仅通过3个直径约1厘米的小切口,将高清关节镜和特殊器械送入关节腔。在关节镜视野中,200余枚大小不一的软骨结节游离体统统暴露了出来。这些最小仅约1mm,最大超过1cm的软骨结节散布在髋臼隐窝、股骨颈后方等解剖死角,部分细小游离体甚至嵌顿在滑膜皱襞内,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。更具挑战的是,手术中冲洗液的流动会导致游离体漂移,稍不留意就可能遗漏,给清理工作增加了极大难度。
张杭州全程双手操作,一手稳定关节镜探查中央间室,另一手操作加长弧形刨刀与抓钳,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准的手感,逐一清理游离体,依靠高清关节镜的可视化优势,做到“见即取、取必净”。遇到深嵌的游离体,团队反复调整器械入路和牵引角度,力争无一枚残留。历经2小时奋战,200余枚游离体被取出,手术出血量不足50ml,且未出现血管、神经损伤等并发症。
术后第二天,王妍就可以下床活动。两周过后,王妍已经恢复日常生活和轻度运动。
沈阳晚报、沈阳发布客户端
记者 尚志文
